硕彦讲坛第45讲——“做人、做事、做学问”
2018年9月12日,上午10点15分,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在A3-125教室召开了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第一场讲座——由王建华教授主讲的名为“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讲座开始之前,由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同用老师对王建华教授作了简要的介绍。
讲座开始后,王教授对讲座的题目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并对同学们提出了“真诚做人、踏实做事、努力做学问”的要求。他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开头并在接下来对这些要求做了详细的解释并对2018级研究生表达了新的希冀。
在做人方面,王教授提出了“做有道德之人“的要求。他谈到,成为研究生后,迈入了新的阶段,需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王老师希望,作为研究生的我们能够“立言先立德,做文先做人”,就如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所强调的那样,能够知行合一,尊师重教,能够成为一个刚强、勇毅、敢于创新的学生。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将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王老师将目光放在当下,结合十九大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思想,要求我们将个人和国家牢牢结合起来,将自己定义成为一名有坚定理想信念、有高尚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王老师还对研究生同学们表达了自己对他们做人方面的期望,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希望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不断进取和拼搏,并且对一切怀有包容之心,但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在这样的和谐中谋求发展。
在做事方面,王老师提出了“做善于学习之事“的要求。在研究生阶段,同学们首先必须要树立高远的学习目标。他提到了周恩来总理当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例子,期望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在更高远的位置,要将目标放在汉语推广,乃至是民族、国家之上。在做事方面,首先要“好学、善学”,要专心向学,踏实为学,舍得在学习上花功夫,能够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不要华而不实。其次要“多思多问”,要善于带着问题学习,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书本和老师,积极思考问题。最后就是要“勤做、勤练”,要将我们所学和所看的书化为我们的思考,多动笔去练习,才能将所学化为己用。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将我们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学好外语才能走出去,才是实现更为远大的抱负。
最后就是在做学问方面,王老师提出了“做有情怀的学问”这一新提法。他分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首先要“充满感情”,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抱有热爱之心,要与兴趣相结合,这样才能把自己做学问的目标定的更为高远,学问之路才会更加长远。其次是“挥洒激情”,在做学问时遇见困难要敢于克服,去挑战困难,做到忘我的境界。王老师分享了自己完成第一本专著时难忘的经历。他说到要有“挑战权威的冲动”和“超越权威的豪情”。最后就是要奉献才情,敢于创新。王老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创新,即“开辟新领域、提出新思路、得出新观点、使用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得出新结论”。能做到以上六点,都是做到了创新,发挥了自己的潜力。除此之外,王老师还希望汉语国家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们,能够怀有一颗“真善美”的心去做学问,做有情感的学问,去感悟和学习。
最后,王老师用浙江科技学院的校歌——《浙科大树》,表达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们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像大树一样深深扎根,并向上蓬勃发展,谋的自己的美好未来。
撰稿人:周倩荔
摄影:李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