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传真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国语情月报2020年1月号之语情要览

来源 : 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 : 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     时间 : 2020年02月07日 14:45

二、语情要览

2019 五大关键词火遍中国互联网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日,作者:李雪钦)

2019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中国互联网领域出现几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不仅进一步打开了行业发展的新空间,也进一步延展了互联网赋能的边界。“5G”堪称2019年最热门的技术,具有大带宽、低功耗、高速度、低时延、广覆盖等特点,是能够带来行业变革的技术。第二热词是“区块链”。未来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此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要把人工智能打造成和互联网一样的基础设施,以实现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下沉市场”也称为“大众市场”,是指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涵盖近300个地级市、3000多个县城、4万多个乡镇及66万个村庄,人口约有10亿人。这一群体的互联网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电商直播”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成为日常消费新风尚。

居民自发录制有声“阅读”物 苏州评弹、沪剧昆曲、苏州方言“声入人心”

(摘自:姑苏晚报,1月2日,作者:李渊)

近日,姑苏区苏锦街道火车站社区的居民们陆续开始收到一本名叫“声入人心”的小册子,册子里面的二维码带给大家一段段居民自制的小音频,里面有苏州评弹、沪剧昆曲、苏州方言、法律知识、散文小品等——这是火车站社区居民自己打造的最新“阅读”产品。由社区志愿者自己录制音频产品,再通过手机传递到每位有需求的居民的耳朵里。而社区的一些老苏州更是踊跃,为“传承之音”频道录制苏州方言、吴语民谣,他们希望让更多的人听懂吴侬软语,听懂苏州。此外,“花开有声”板块针对女性、儿童,录制了家庭法律知识,并开通法律咨询热线,邀请专业人士担任法律顾问;还针对职场女性压力过大的问题,录制了心理疏导、舒缓身心的经典散文。

3万多个政务网站实现无障碍服务,视障人士——我用耳朵“看”世界

(摘自:人民日报,1月2日,作者:喻思南)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图片转语音、文字识别等技术的发展,视障人士借助互联网,打开了新“视”界,获得感不断增强。然而,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仍有不少改进空间,一些“障碍”仍有待“清除”。例如,有些音乐类APP,播放按钮只是一个图标,没有添加说明文本。这对健全人来说没有问题,但软件在读屏时却只能生硬地说出“按钮”两个字,无法说出它的具体含义,这就不利于视障者接收信息。国家信息无障碍公共服务平台副主任黄畅认为“信息无障碍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希望它能成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的一部分。”

“年度热词”呼唤气候行动

(摘自:人民日报,1月3日,作者:张朋辉)

日前,英国《牛津词典》评选“气候紧急状态”为2019年年度词汇。该词用于形容某种状况,在该状况下“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减缓或阻止气候变化,避免其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去年4月,英国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宣布苏格兰进入气候紧急状态。法国、葡萄牙、加拿大等国政府都采取了类似行动。欧洲议会也通过议案,宣布欧盟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国际环境组织“地球日网络”副总裁特雷西·里奇认为:“气候危机程度越来越深,《牛津词典》将‘气候紧急状态’选为年度热词反映了这种紧迫性,以及公众不断增强的意识。”有分析认为,“气候紧急状态”提醒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年度字词映照你我的前行

(摘自:南方日报,1月3日,作者:李咏瑾)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9”日前公布结果,“稳”字如其意,稳稳地占据了年度汉语的首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充满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乐观。而在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年度汉字评选活动也在火热地进行中。其中2019年日本年度汉字为“令”,初见于商代甲骨文,有“美、善”之意,于2019年4月3日出现在日本新公布的年号“令和”之中。汉字年度评选活动的这一“出圈”现象,广泛地体现了汉文化圈的民众对汉字文化的日益认同和重视,在扩大汉字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哥开设首个大学中文系

(摘自:人民日报,1月3日,作者:吕强)

近日,多哥洛美大学新开设中文系并迎来首批21名新学生。这标志着西非国家多哥的首个大学中文专业正式启动。由于该校此前仅设置中文选修课程,该专业的启动意味着多哥高校的汉语教学从学分选修迈向专业教育。目前,该专业教学任务由洛美大学孔子学院承担,将采取“中文+翻译”的方案,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对汉学研究的兴趣。洛美大学孔子学院成立10年来已为7000多名学生提供中文培训,为多哥培养了一大批懂中文的外语人才。

提前学拼音 在哪儿踩“刹车”

(摘自:人民日报,1月5日,作者:张烁)

学前该不该学拼音?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事实上,绝大多数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幼儿园,都不再开设拼音课程。前不久,笔者在南方几所优质小学采访。“一年级入学的新生中,有多少没学过拼音?”有的老师答,“最多四五个”。有的老师则不以为然,“我们这里的孩子,应该都学过拼音”。这几位真的“零起点”的孩子,面临的是老师“开小灶”,自己“拼命跑”,可能还伴随家长的督促。学前教育踩住了“刹车”,但“惯性”仍在,小学“零起点教学”左右为难,“幼升小”的孩子家长总是担心自己落后一步。提前学拼音,在哪儿踩“刹车”?还要深入思考。

荷兰为什么要“改名”?

(摘自:温州日报瓯网,15日)

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5月份的第65届欧歌赛举行前,荷兰政府要求所有公司、大学、使馆及政府机构统一改用新的官方标志“尼德兰”(Netherlands),为此花费将达到约20万欧元(约合31.9万美元)。严格说来,“荷兰”的真实国名是“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尼德兰王国,即低地国家之意。因而,荷兰这次改名不应被称为“改名”,而应该被称为“正名”。“荷兰”的称呼指的不过是尼德兰国内的两个省份,再加上荷兰政府对外推广时也着重于“荷兰”的形象,世界对尼德兰的印象与了解也多局限在荷兰的省份层面。“对外宣传只推广国家的一部分,有点奇怪。”荷兰外交部一名发言人说。因而,选在这样的时间窗口改名,是因为这两场赛事将吸引上亿的观众,高效的曝光便是最佳的“传播与营销机会”:通过强调,荷兰想要呈现一个新的国际形象。

驻意大利使馆提醒侨胞注意规范新生儿姓名及拼音

(摘自:中国新闻网,1月6日,作者:李明阳)

据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网站消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等法律规定,新生儿中文姓、名需使用国家标准简化汉字,姓名拼音使用汉语拼音字母填写,且二者需对应一致。因此,从本通知公布之日起,中国驻意大利使领馆将严格按照国内有关法律规定,为新生儿办理护照、旅行证等证件时,根据中文姓名填写对应的姓名拼音,不再允许中文姓名与姓名拼音不一致情况出现。旅意侨胞为新生儿起名时,经常有中文姓名与外文拼写不一样的情况出现。这导致孩子在回国学习、就业时无论是在意大利还是在国内都会遇到很多问题。

网络信息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摘自:广州日报,17日,作者:练洪洋)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20年3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在网络信息内容管理方面的一部重要立法,系统回应了当前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全面规定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服务平台、使用者以及网络行业组织等主体应当遵守的管理要求。《规定》出台,正当其时。它是行业发展所需,当一个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到一定阶段,制度供给、管理完善是必然之举。《规定》为衡量、规范、引导网络空间的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为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摘自:人民网,17日)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教材使用应严格遵照选用结果,不得以地方课程教材、校本课程教材等替代国家课程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普通高中选用境外教材,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教材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教材建设水平,教育部牵头制定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

儿化音不会读?南京一小学生家长用方言念课文,惊艳了师生

(摘自:现代快报,1月8日,作者:舒越)

生长在南京,发出儿化音并不容易。当课文中一个段落出现8处儿化音,可难坏了一群南京萌娃。近日,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五(4)班语文课上,一段陕西话版课文《月迹》惊艳了班上学生,觉得“搞笑”的同时,连老师都表示“很震撼”!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篇课文名叫《月迹》,出自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刚听到陕西话版本,大家都笑了,然后越听越安静,感觉用方言念课文,更能体会到作者情感,班上还掀起了一股学陕西话的热潮。”五(4)班应世萱笑着说。陕西话版《月迹》朗读者、吴承谦妈妈周宁女士解释说,“我自己离开陕西多年,为了读出原汁原味的陕西腔,有些拿不准的发音还专门请教了陕西的朋友,录了好几次才发给老师。”周宁说,陕西话粗犷中有一丝细腻,用方言读课文她也是第一次尝试,觉得有趣之余,也是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好机会。

藏语维吾尔语等7语种民族语文智能语音翻译软件在北京发布

(摘自:中国新闻网,19,作者:李晗雪)

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研发的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彝语、壮语7语种民族语文智能语音翻译软件9日在北京发布。近年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成功研发了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彝语、壮语7语种民族语文智能翻译、语音识别和合成、图像识别三大系统。2019年,翻译局引入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技术,大幅提升了民族语文翻译性能。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近年还研发了上述7种民族语文手机输入法、民汉会议系统、民汉网页互译等50多款民族语文应用软件,搭建了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民族语文在线翻译网(www.mzywfy.org.cn),并将以上研发成果免费提供给广大用户使用。

2020年中文域名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应用

(摘自:中国新闻网,110日,作者:吉翔)

9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中文域名推进工作组”在京成立,主要目标就是针对中文域名普遍适用所面临的问题,推动浏览器、邮件系统、搜索引擎、输入法、即时通讯、移动应用等各类互联网应用全面支持中文域名的识别、显示和解析。据了解,成立大会之后,中文域名推进工作组将组织走访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交流沟通落实中文域名应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中文域名普遍适用。2020年我国互联网将迎来中文域名普遍应用的跨越式发展,有望实现全程中文化上网,将会有大批此前未能接触互联网的中文用户加入进来,使用母语亲密触网,使用纯中文邮件地址相互沟通,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并在推动提升互联网普及率的同时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弘扬中华文化。

第32期中央普通话进修班在北京举办

(摘自: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1月10日)

2019年11月13日至25日第32期中央普通话进修班第二阶段集中授课在北京顺利开班,本期班是专门面向“三区三州”举办的普通话骨干师资专题研修班,103人参加了第二阶段面授课程学习。这期班学员中70%来自中小学及幼儿园,有45.2%的少数民族学员,课程设置上突出中小学幼儿教师及少数民族人员多的特点,主要课程为普通话语音系统及教学方法、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阅读课教学与研究和普通话正音辅导。学员普遍反映,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教学近贴实际、充实紧凑,通过学习,深化了对推普脱贫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投身推普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普通话语音理论及教学方法、地区国家通用语阅读课教学以及自身语音面貌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收获很大。

中文专业在海外受追捧,国际中文教育让世界感受中文之美

(摘自:国家汉办,1月11日)

前不久,中国驻南非大使馆、驻德班总领馆、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与德班克莱尔伍德中学举行“中国角”暨汉语教学点成立揭牌仪式。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南非外交部副总司长苏克拉尔大使应邀出席并讲话。他表示,语言是连接世界、促进交流、增进了解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相信克莱尔伍德中学汉语教学点必将成为全校师生了解和联通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认真学习中文和先进知识技术,投身南非国家发展振兴事业,为增进中南相互了解与友谊发挥积极作用。

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受关注 闽政协委员倡搭乘共建“一带一路”快车

(摘自:中国新闻网,1月11日,作者:闫旭)

在福州举行的福建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多位与会人士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为华文教育开放、交流与融合带来契机。“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要搭乘共建‘一带一路’快车,同时通过华文教育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福建省政协委员、集美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罗钫认为,福建应探索构建与“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文化交流格局。罗钫建议,创立福建与“海丝”沿线国家华文教育智库,探索“海丝”背景下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教学语法研究和国际汉语师资培养、中外学生融合发展研究等,全面推动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语言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20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京举行

(摘自:“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公众号,1月12日)

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2020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本次沙龙议题为“语言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所等机构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李宇明教授以“语言规划与两个‘共同体’的构建”为题,提出未来新时期语言规划的两大使命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呼吁语言学家厘清内部语言研究和外部社会功能的关系,把本体研究的成果付诸应用方面,并结合时空背景来考虑语言的作用。“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旨在广聚人气、搭建学术平台,议题涉及语言学界的热点话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上海小学生语文技能需加强

(摘自:新民网,113日,作者:王蔚)

“寒假里,孩子们不妨把上海闲话学学好,学着把汉字写得漂亮点。”上海市“美丽汉字小达人”比赛旨在促进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提升青少年读写汉字的水平。主办单位在前期调查中发现,约九成家长给孩子报过书法兴趣班,其中有46.9%的家长还为孩子报了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两个培训班,但培训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生们在书写问题上普遍面临着“三难”:“速度”和“字迹”难两全、在家和在学校表现两个样、写字时需要家长一直在旁监督。据调查发现,只有近两成的学生会经常使用上海话和父母交流,59.2%的学生在家里才说上海话;除了父母和祖辈,学生根本就没有说上海话的对象。另外,随着外地来沪人士越来越多,他们的交际用语和生活用语都不是上海话,和孩子没有说上海话的天然“语言环境”。

儿童早晨就接触电子屏幕 患语言障碍风险高

(摘自:中国新闻网,115日,作者:孔庆玲

据《欧洲时报》报道,一份最新研究显示,早晨起来就接触电子屏幕的孩子,产生语言障碍的风险要提高三倍。法国公共卫生健康研究所(SpF)14日发布的流行病周刊(BEH)指出,更可怕的是,如果父母“很少,甚至从不”与孩子讨论屏幕上看到的内容,孩子罹患语言障碍的风险要增加六倍。研究不能够建立直接的因果联系,但以统计学的方式证实了结论,并巩固了此前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频繁接触电子屏幕的孩子与周围环境的情感互动更少,而这种互动是儿童身心发育、尤其是语言学习的必要因素。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3月1日起施行 拔除网络生态“杂草”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15日,作者:刘泽溪 张鹏禹)

当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自由浏览阅读免费、快捷、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行为也在污染着网络生态。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需要;二是维护广大网民切身利益的需要。《规定》的出台对于新时代中国互联网生态治理是一个良好开端。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单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法可依、依法治理是实现互联网良性生态治理的根本举措。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数据安全法》两部关于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的法律也正在制定中。”

有望实现盲文的智能识别,上海科学家研制出仿皮肤柔性压力传感器

(摘自:上观新闻,115日,作者:黄海华)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家成研究员、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卢红亮教授和张卫教授研制了一种仿皮肤式柔性压力传感器,基于此传感器,有望实现盲文的智能识别。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纳米能源》上。在该研究中,基于人体皮肤结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仿皮肤式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智能盲文识别。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仿生电子皮肤等智能传感领域逐渐成为研究者的探索热点。未来,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开展大面积、高灵敏、高分辨、自供能传感器件的研究应用,努力实现柔性传感器件的产业化、实用化。这将有助于推动机器人、可穿戴领域的快速发展。

英语排在上海话之前,地铁这样报站是“文化自信”不够吗

(摘自:上观新闻,1月16日,作者:顾杰 吴頔)

目前,上海只有16号线实行上海话报站。“我觉得它报站的内容和顺序也有问题,先报普通话,再报英语,最后才说上海话,我觉得这方面不够有文化自信,我想一定是本国语言要放在前面的。”“上海是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但这不能以牺牲本土文化为代价。”钱程建议,应该在上海的公交和轨交上实行上海话报站,这引发了与会代表们的共鸣。他认为,应该让公共交通成为传承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场所。“我们说记住乡愁,无非就是味觉、视觉和听觉。有时候我们到国外景点旅游,听到有上海话,就算不认识,也会上前搭讪两句,这就是乡音,只有记住乡音才能记住乡愁。”

内蒙古首次对科普特效影片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译制

(摘自:新华网,1月16日,作者:勿日汗)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合作将英国最新科普特效影片《海洋:蓝色星球》翻译成蒙古语。据了解,这是内蒙古首次对科普特效影片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译制。据了解,蒙古语版《海洋:蓝色星球》将被列入内蒙古科技馆科学课,全年免费放映,并为各盟市、旗县科技馆免费提供视频资源。这部科普影片也将与科普大篷车一同走进校园、社区、农村牧区,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

更聪明,更懂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进行时

(摘自:新华网,1月16日,作者:王圣志、张紫赟、张辛欣)

会聊天的智能音箱、更懂你的热点推送、“无所不知”的机器人玩伴、自动化点单配菜的智能餐厅……曾只在电影世界出现的人工智能场景,如今在人们生活中变得无处不在。从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新战略目标,到瞄准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和智能语音等领域建设“国家队”,从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机制到加快研究起草治理准则防范风险,人工智能发展蓝图愈发清晰,“新智慧”的发展动能也日益强劲。此外,借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追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一系列支持政策争相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将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强基计划”助力古文字学专业人才培养

(摘自:光明日报,1月16日,作者:黄德宽)

古文字学是事关文化传承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强基计划”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是在改革创新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对选拔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有志于奉献古文字学研究的后备优秀人才的一次有益探索。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由于古文字学涉及多学科领域,一名合格的古文字学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一般学科相比,古文字学人才成长周期更长,培养难度也更大。相信“强基计划”的实施将为加强我国古文字研究力量、积聚后备人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独特和重要作用。

致力汉语教育推广 睿泰国际语言教育中心成立

(摘自:人民网,1月17日,作者:陈倩锐)

近日,“睿泰国际语言教育中心成立暨爱中文品牌发布会”在中国上海举行。继2019年7月30日睿泰·爱英语品牌正式发布后,此次是睿泰·爱中文品牌全面亮相,睿泰国际语言教育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旨在通过“爱英语”为中国人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通过“爱中文”用汉语连接世界。据悉,睿泰·爱中文目前正在建设大型国际中文教育直播基地,在澳大利亚与新金山中文学校全方位合作并共建拥有五千学员的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已经构建了AI双师课堂、社区私塾教室、家庭端VIP精品课程三个产品模块等。

首届“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摘自:人民网,1月17日,作者:刘泽溪)

日前,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正式成立并举办首届“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来自伊朗、蒙古、马来西亚等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近50名汉学家以及来自国内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此次论坛聚焦汉学研究,旨在增进“一带一路”文明互学互鉴,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专家们表示,深化汉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术领域的知识流通,提升文明交流的深度,让“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更完整的发展链条。中国汉学界在未来应该着重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汉学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好东方学的基础文化研究,让汉学研究的制高点重新回到中国。

脑语者:脑科学时代正在走来

(摘自:光明日报,1月18日,作者:刘茜 陈建强)

新年伊始,在天津大学医学部,一场“黑科技”展悄然举行。这种“黑科技”捕捉人脑发出的脑电信息,经过解读、处理,转变为控制机器的信号。这个展览就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生-机智能交互与生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样机展示会。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研发团队领导者、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明东介绍:“大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不但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还有千变万化的动态信息。每说一句话,大脑里都可能有上亿个神经细胞在不断发放电脉冲。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正在将大脑的信号接收下来、解读出来。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实现的医疗康复,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考门斯基大学孔子学院举办2020春节联欢会暨下设孔子课堂揭牌仪式

(摘自:国家汉办,1月18日,作者:叶蓉)

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孔子学院在首都布拉迪斯拉发迪克扎卡德罗维剧场(Dk Zrkadlovy Haj)举办2020春节联欢会暨下设中华武术孔子课堂和兹沃伦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in Zvolen)孔子课堂揭牌仪式。当日下午,揭牌仪式在喜庆的舞龙表演中拉开序幕。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贝雅娜向来宾介绍了考门斯基大学孔子学院的运营情况及其在推广中文教育、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感谢下设课堂合作院校的协力共进。中方合作院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祁明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将继续大力支持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促进校际合作,为增进中斯友谊作出更大贡献。

黄河学视野中的汉字

(摘自:光明日报,1月18日,作者:王蕴智)

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仅殷墟、周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土的80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000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000余件魏晋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从学术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考虑,如今还有待进一步秉承数千年来历代先哲热爱汉字、研治汉字之学的优良传统。应该说,“黄河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科平台。我们应当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利用黄河文化摇篮的资源优势,依托黄河学学科平台,整合学术队伍,加强科研立项和人才培养的力度,着手对汉字文化遗产进行基础整理、研究、保护、开发的通盘规划。

“露八分”,一种孤独的方言

(摘自:光明日报,1月18日,作者:范慧琴)

在北京密云的古北口镇,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例如,小尚遇见小张,小尚问:“慌里慌,你干啥去?”小张则答:“高高在,我那老婆老马上就旭日东了,我赶紧去找我那春种秋,买点儿撕皮裸。”外地人听到这样的对话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用到了当地的“露八分”,顾名思义,就是说话时将四字格的第四个字隐去,只说出前三个字,而最后一个字才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前面对话中“慌里慌”的意思是“慌里慌张”中隐去的“张”(即指姓张的某人),“老婆老”的意思是“妻”,“旭日东”的意思是“生”(谐“升”音),其他依此类推。清朝初期,古北口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官兵众多,客商云集。“露八分”正式产生于酒桌上的语言游戏,因其诙谐幽默、智慧有趣逐渐流行开来。

一个字中隐藏的王朝都城历史

(摘自:光明日报,1月18日,作者:李维明)

1950年冬天,河南省文物保护委员会派赵全嘏、安金槐、裴明相三位先生到二里岗作考古复查,确认郑州二里岗是一处商代遗址。郑州商城是商代哪一位王所都,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郑州商城是商代中期城址还是商代早期城址,是仲丁隞都,还是成汤亳都,因涉及夏文化的问题,学术讨论十分热烈。尽管“亳都说”举出这里出土的战国“亳”字陶文证据,但持“隞都说”的学者提出,战国文字不能证明商代这里名“亳”。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辞的“乇”字,为确定郑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都,即亳都)增添了文字例证。作者认为,综合郑州商城考古遗存内涵、出土文字、文献等材料,郑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亳)的学术判断可以定论。

饮食特色词里藏着的美食

(摘自:光明日报,1月18日,作者:邢向东)

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陕北人就开始做“年茶饭”,即春节传统食物,主要是容易存放的面食、肉食等。在年茶饭和日常饮食的制作和名称中,有几个颇具地方特色的高频词。最有特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首选“和”,其次是“烩、熬”,还有“拼”等。陕北饮食词语中的“和”,指把不同的食材掺到一起烹制和食用,比如绥德“和和饭”,延安“和淘”“和饭”,山西太原、清徐“和子饭”。“烩”无疑是陕北副食中最常用的动词。陕北人过去不炒碟子菜,所有热菜都是多种原料烩出来的。陕北饮食中所有的稀饭都是“熬”出来的。饮食用词也延伸到了陕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把“累”叫“熬”,由动词引申为形容词,“熬死了”(累极了)就是陕北人的口头禅。

大白话、大实话里的中国风、文化范

(摘自:光明日报,1月18日,作者:周晓燕)

方俗谚语是人民群众口语中使用的简洁又深刻的熟语,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方俗谚语来源于实践,升华为哲理,是社会传承、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知识传播与文化教育功能。“实践出真知”“人多出韩信”“喝凉酒、花脏钱,早晚是病”“看花容易绣花难”“强中自有强中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俗谚语融通古今文化,为民众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通往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桥梁。“先甜后苦如割骨,先苦后甜如过年”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资治通鉴》)”异曲同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如今,出于方俗谚语传承、传播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自主开发编程语言被指Python套壳

(摘自:澎湃新闻,1月18日,作者:虞涵棋 韩声江)

中科院计算所团队“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木兰”编程语言是Python语言的套壳产品?针对近日这一网络质疑,1月17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计算所编译实验室员工刘雷在科学网上发表回应称,木兰语言在8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本团队开发的,在32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基于Python开源编译器进行的二次开发,但在接受采访中将木兰编程语言和编译器夸大为完全自主开发。据了解,以“木兰”为基础延伸的自主研发编程软件、人工智能教材、教学装备现已投入中小学、幼儿园使用,截至目前,“木兰”应用范围已涵盖中国18个省市共700所中小学。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科研实物入藏国家博物馆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1月19日)

上世纪70年代,王选院士带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现更名为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新中国第一个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曾掀起了我国印刷技术革命,为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月15日,“陈堃銶教授捐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科研实物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此次入藏的科研实物包括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的设计手稿、首版《汉字信息处理》报版样张、《光明日报》对激光照排首次报道的报纸、查字模胶片、字型功能清样等13件,是我国印刷技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历史物证。

能“说”家乡话、规划最佳路线、自动取送轴承……AI让回家路更舒适

(摘自:科技日报,1月20日,作者:矫阳)

智能识别多地方言、自动规划最佳回家路线、轴承取送机器人……“比起往年春运,2020年春运用了多种智能服务,让春运变得越来越聪明。”国铁集团负责人表示。“上海虹桥站”微信小程序是全国首个智慧车站小程序,其“随身服务台”功能,支持线上文字或语音查询,还可以智能识别多地方言。“语音查询能够用宁波方言,这真令人惊奇。”宁波旅客吴亦可认为。在福州火车站,有一款智能终端,可以为旅客规划出行最佳路线。“不用去窗口排队就能查到车票能不能改签,还给我提供了一条最佳回家路线。”旅客黄祺说,输入旅行目的地,自助终端可以自动生成公交地铁接驳时刻、周边住宿餐饮、福州特色景点及导游路线图等信息,提供出行定制化服务。

着眼能力开发 探索语言扶贫新途径

(摘自:光明日报,1月20日,作者:赫琳)

语言是人的主要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语言素质和能力,属于个体基础素质和能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解决人的“能力贫困”问题,必须提升其语言素质和能力。当前,我国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打通推普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应当在条件较好的地方深化拓展,将推普脱贫提升为语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多语能力。要阻断贫困代际延续,就需要在解决现实贫困的同时,花大力气构建阻断贫困代际延续的长效机制。其中,完善基础教育、加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的语言教育,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语言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引导家庭语言教育,这类举措显得十分必要。以语言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生产力,要强化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增强贫困人口对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能力。

科研强国,对“木兰”式造假说“不”

(摘自:新京报,1月20日)

从“汉芯”到“木兰”,跨越十几年,但二者所呈现的警示却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才是自主创新最好的态度,科学研究容不得丝毫虚假。近日,中科院计算所发布的国产编程语言“木兰”被质疑套壳Python引发热议。1月19日,项目负责人刘雷回应称,“木兰”编程语言是基于Python的二次开发,承认夸大了对“木兰”编程语言的介绍。同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经调查后也称,刘雷在“木兰”编程语言上存在欺瞒与虚假陈述的科研不端问题,已对当事人做出停职检查的决定,并就管理责任责令编译实验室负责人作深刻检讨。从号称“完全自主”到被官方确认“科研不端”,只不过短短四天,“木兰”编程语言就“露了底”,这体现出相关科研机构对“科研不端”的“零容忍”,也昭示着,在自主创新被万众瞩目的时代,造假、掺水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做科研工作,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态度。

“张伟”重名最多 三字姓名超八成

(摘自:北京青年报,1月21日,作者:宋霞)

近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显示,全国户籍人口中,使用频率最高姓名“张伟”有近30万人,全国最多。目前,我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外,户籍人口姓名长度多为2至4个字。 全国户籍人口中,三字姓名占比84.3%,二字姓名占比14.0%,四字姓名占比0.7%,其他字数姓名占比1.0%。 2019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依次为“梓”“子”“宇”“泽”“涵”“晨”“佳”“一”“欣”“雨”等。与2018年相比,“锦”“瑶”“煜”“安”等字新晋成为新生儿起名用字首选。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表示,要避免重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应当使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单纯为了与众不同而选择生僻字和异形字会给日常的社会生活带来麻烦与不便。

“西游热”背后:别让经典转码降为恶搞式狂欢

(摘自:文汇网,1月21日,作者:许旸)

“经典转码过程中需小心‘误译’和‘生造’,大开脑洞不等于空口无凭。”学者李天飞观察到一个怪现象,由于信息的泛滥,有些网络的伪作或帖子依托名著不负责任地散播“不安全”甚至“有毒”的知识。比如在日本就出现过翻译的讹误,曾有日本译者将猪八戒定位野猪妖怪,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汉语里的“猪”在日语里被称为“豚”,日语里虽也使用“猪”这个汉字,但多指野猪,在《西游记》原著里没太强攻击性的猪八戒就容易在日文语境里被理解成一个凶暴粗鲁的家伙。但在针对这一超级母本的多维度阐释改编中,有专家发现,经典符号的转码开发,虽不排斥娱乐化消费,但一些仅为博眼球而一味戏说、散播谬误的乱象值得深思。

“春节回家说方言”也是文化的传承

(摘自:红网——红辣椒评论,1月21日,作者:郭元鹏)

乡音是一种乡愁,乡音是一种情感,乡音是一种眷恋,乡音是一种回望。春节探亲的时候,“说上几句方言”,其实也是给思乡的情感找到寄托和归宿。回到老家的时候,把普通话变成方言,能够有亲情的融合感,无论是和父母交流还是和村里人交流,情感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父母看到的还是“原来的儿子”“原来的女儿”,乡亲们看到的还是“隔壁的小二蛋”“隔壁的小三妮”,这种距离的拉近,让思乡的情绪一下子就释放了。春节回老家,熟悉的乡音再次响起。方言,是家的方向。“俺归来咯”,就这么说好了。这是故乡的一种文化,也是游子归途的一种情怀。

73.6%受访青年认为了解家乡地名有益理解文化民俗

(摘自:中国青年报,122日,作者:孙山)

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社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想加深对家乡地名文化的了解。73.6%的受访青年觉得了解家乡地名文化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家乡文化民俗,61.7%的受访青年觉得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分析,现在地名文化的传承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困境:第一,人们平日身在异乡,日常忙碌,可能会对家乡的记忆、留恋越来越少。第二,行政区划的调整和重设,使得很多地名发生了变化。第三,对家乡地名文化的深刻挖掘和理解不足。“现在很多年轻人,无论是‘农二代’还是在外上学的大学生,跟故乡的情感联系越来越弱了。”胡小武建议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和常识,“地名文化的推广、普及,也是激活故乡记忆的一种契机和路径”。

不懂这些缩写词,连歌都听不懂了?

(摘自:北京日报,1月22日,作者:韩轩)

“现在是流行缩写了吗?”“听首歌需要扫盲班解惑。”歌曲《要嗨森》上线后,不少网友评论说,不知道歌手为什么要直接唱出一串串字母,要不是歌词中标注了ysl(硬实力)、cdx(处对象)、yjjc(一骑绝尘),根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粉丝们发明这些词汇,是为了更省力的表达,也是为了有意设置语言的壁垒。那些文字形式奇特,不易辨认,内容往往清浅,一度被指矫揉造作。可年轻人看重的是文字传达出的态度,是内心渴求的神秘感,也是处于青春叛逆期时,不希望被成年人随意看穿和任意解读的愿望。作者认为,我们也不用担心这样的语言现象会“反噬”汉语语言体系。无论是饭圈缩写词还是网络用语,它们的影响力毕竟有限,随着使用者年龄的增长,以及圈层中主体参与者的更替,这样的词汇自然会被替换。

让相声和评书之花在台湾尽情绽放——访台湾说唱艺术家叶怡均

(摘自:新华网,1月29日,作者:查文晔、吴济海)

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铭传商专的叶怡均在校园里接触到了传统说唱艺术。两个人在台上,就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情此景撩动了少女叶怡均的心弦:“我觉得好有意思啊!也体会到语言的美感。”那时候,两岸尚未恢复交流,大陆的艺术家、书籍和音像节目无法进入台湾。和许多喜欢相声的老师、同学一样,叶怡均是通过短波电台欣赏大陆的相声节目。“相声、评书、快板只是一个入口,里面是我们浩瀚而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艺术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教育,将传统的文化、价值和道德传给年轻一代,用艺术创造更好的人。”叶怡均说,她希望守护台北曲艺团这个平台,让说唱艺术在台湾传承下去,让每朵花都尽情绽放。

重庆晨报推出家庭教育计划,孩子们在线学语文还能挑战答题

(摘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1月30日,作者:秦健)

1月30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联合《青少年国学大会》节目组,根据部编版语文教材打造的免费家庭学习计划正式上线:孩子们在线就能学课文,还能玩挑战答题学习国学知识。“部编版课本-家庭教育计划”涵盖了一年级到九年级的所有古诗词和古文,每一课里面包括原文、注释、译文、创作背景和作者介绍。不仅如此,家庭教育计划在每篇课文后面还特别设置“挑战”环节,来帮助孩子们学习。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课《咏鹅》,除这首诗歌本身的内容,在挑战环节,设置有填字题、单选题、多选题等等,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一起挑战。同学们可以通过关注“国学大会选手中心”微信公众号,选择“比赛直播”中的“免费家庭学习计划”,就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来学习和挑战,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