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传真 > 理论前沿 > 正文

善于发声,干部必修课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16年04月20日 15:14

4月15日下午4时,在敲定的采访时间半小时前,手机里闪出一条短信:何记者,不好意思我还在开会,我们的采访可能要推迟几分钟。落款是省统计局王杰。

尚未谋面,记者心里已经对这次采访有了几分笃定——能有心提前告知安排变动的人,沟通起来一定不会太难。

“沟通”,正是记者此次采访的主题。王杰,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是记者联系的采访对象。

近日,全省新闻发布工作专题研讨班在杭州开班。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以及先后在全国和省内召开的新闻发布工作研讨会,都让领导干部正确引导舆论的“说话之道”,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怎么做好信息发布与政策解读?怎么回应社会关切?怎么和媒体打交道?怎么和百姓做交流?毫不夸张地说,说话,正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身为领导干部,你“会”说话吗?

为谁说——

保障公众知情权“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几年前,郑州市一名副局长面对媒体时的这句荒唐诘问,曾经震惊全国。

在王杰看来,这个副局长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回应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都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分内事。媒体也好,百姓也罢,大家的初衷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多从这个角度考虑自己的职责,就不会混淆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差别,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在浙江,王杰可以说是最早一批尝试和媒体打交道的官员之一。1995年,浙江省统计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1997年,他成为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至今已经近20年。

王杰拿自己最擅长的数据说事儿——每月、每个季度,各级统计部门会生成各类统计数据,过去这些数据提供给党委、政府非常及时,向大众公开就略显不足。现在则已然不一样了。

“现代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向社会发布和提供统计数据,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供需对接、引导社会预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能藏着掖着。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就是及时尽可能全面地发布和正确地解读统计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统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的作用。”

正如王杰所说,作为新闻发言人也好,作为一名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也好,都应该成为政务公开和媒体公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随时敞开的窗口、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既是政府代言人,同时也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一个维护者。明白这一点,“为谁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说什么——

事实说话,忌空话套话

丽水市每年一期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让一直在组织培训的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蓝海高兴的是,和最初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来参加培训不同,现在,几乎所有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都很重视这门课,把培训作为提升自己媒体素养的一个机会。

每次的培训中,领导干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蓝海的总结只有3个字:说什么。答案也是3个字:说事实。只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才能对公众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去年11月,丽水里东发生山体滑坡灾害后,丽水先后召开4次新闻发布会。事后,社会各界都认为这一次事件处置能如此平稳有序,没有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这几场发布会功不可没。“其实,我们遵循的原则就是不搞花架子,不说空话,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向外界传递事件进展,保持信息透明,不让大家去‘猜’,而是让外界看到我们的决心和信心,看到上下齐心、努力营救的事实。”

与这几场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年前在央视出现的一段采访视频。当时,某省抗洪形势严峻,当地防总办某负责人却两次回避主持人有关“下游群众的安危”的提问,大篇幅地提及各级领导的“重要指示”。

“他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没有错,可放在当时的语境下就显得非常不合适。”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告诉蓝海,回应热点、关注焦点,表明立场态度、不说空话套话、更不能说谎话,这就是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在与媒体打交道时候应该说的话。

当好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并不容易,正如全国政协发言人王国庆接受媒体专访时所说,为迎接政协首场媒体大考,他与团队成员进行3个多月的密集准备,梳理了上千个问题,为了回应提问,经常是挖空心思、点灯熬夜,有种“赶考”的感觉。

怎么说——

心怀敬畏、摆正位置

在省民政厅新闻发言人罗卫红看来,说话,从来都是一门艺术。生活中是,工作亦然。“温和不代表可以回避,尖锐也不意味着否定。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就看你怎么选择。”

今年初,宁波姑娘俞某为自己“维权”,就是因为一句话引起的。

当时,申请结婚的她被告知自己的身份被冒用,已在永嘉县民政局登记“结婚”。她赶到永嘉希望能尽快撤销那桩假冒的婚姻,当地工作人员却在解释完法律条文后多了句嘴,“我也没办法,你可以去告呀!”其实她本意是想说,也可以通过诉讼渠道解决,但因为态度不耐烦,造成了当事人的误会。俞姑娘一怒之下,找到了媒体讨要说法。

“这样的事本不该发生。”罗卫红说,当事人来寻求专业帮助,一定是希望事情能够尽快得到解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供职责范围内的帮助,是‘灭火’,而不是‘浇油’。”

忽视、漠视、拖延、仓促、失声、过激……在罗卫红看来,这些都是说话的“大忌”,“当了多年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曾经说过,‘要让官员会说话、善说话,思想的转变是根本,只有从内心有对法律、对群众的敬畏,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认真琢磨这句话。”

对新闻发言人来说,平时处理问题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方面的要求更高。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要求,新闻发布不能简单念口径、讲套话,更不能打官腔甚至“无可奉告”。如今,只微笑、不奉告的发布少了,但敢担当、善发声的发布依然不够。

所谓言为心声。也就是说,只有心怀敬畏、摆正位置,而不是带着一种俯视或者仰望的心态,才能在发言时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才能把话说好。

说错了怎么办——

要有纠错的勇气

如今,传播手段日益多样,传播途径纷繁复杂,面对来自公众的“放大镜、显微镜、广角镜”,一部分领导干部不免有了这样的想法:既然说话那么难,那不如不说吧,不然说错了事情就搞大了。

没错,“说话有风险”。再普通的一句话,倘若出自领导干部之口,就有可能被称道、被点赞,也可能被挑刺、被责难,甚至要挨骂。

“对每一位党员干部来说,练好内功当然是摆在第一位的。”王杰坦言,现在,很多的媒体采访、甚至是公众问答,都是临时出现的,没有办法提前准备,这个时候,一个人的专业功底就很重要,“至少做到对自己的业务足够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有自信面对每一次提问。”

与此同时,党员干部也需要有不怕说错话的底气,有纠错的勇气。比如,今年初,北方某省领导面对媒体发问,谈及一起欠薪事件时,表示并无此事。没想到,立即引起当地民意反弹。经调查后,是“确有此事”。该领导立即召开发布会,承认没有及时了解实情,是自己“错了”。其他暂且不谈,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坦诚态度,难能可贵,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加分”。

谁没有说错话的时候?“一句话说完了,并不代表一件事情结束了。在现场发现说错了,可以马上补救;说完后发现有错误,也能够找办法挽救。”在罗卫红看来,只要长久关注事件发展,主动关心民意反馈,就能及时把握沟通中的主动权。


netease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