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传真 > 理论前沿 > 正文

陈昌凤教授谈“互联网思维及其舆论规律”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15年12月28日 14:34


     12月26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导、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新闻学学科组委员陈昌凤教授莅临政务新媒体研究院,作主题为“互联网思维及其舆论规律”的报告。报告由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毛建卫主持。研究院研究团队、部分学生等聆听报告。


     报告主要从“2.0时代的政府治理、传播技术的影响、网络社会结构、身份认同与污名化、议程设置功能、‘两微(微博、微信)’中的强弱关系”等方面展开。陈昌凤首先从媒介的(后)2.0时代引出政府治理的(后)2.0时代话题。她认为,当前政府宣传已从高音喇叭、报纸刊物的宣讲变成了新闻发布、网络留言的互动,体现出是互联网思维时代的特征。决策者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回应关注的能力,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沟通”唯“沟”而无“通”。她指出传播技术带来了三方面影响:改变人的兴趣、改变人们用以思维的工具、改变社区的本质。在互联网+时代,虚拟方式影响现实社会,就网络社会结构而言,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下层通过互联网有机会进入流动空间,从而改变其属性。网络突破了“地方空间”,使各空间之间的界限模糊化。


     在谈到“身份认同与污名化”时,陈昌凤结合新闻热点,以“我爸是李刚”等话题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网民的群体心理中的极化现象,并指出在此情况下媒体应发挥议程设置积极的导向功能针对“两微(微博、微信)”中的强弱关系,她提出,带有“强关系”性质的微信给予使用者更多感情支持,传递信任感和影响力等资源;而具“弱关系”性质的微博则倾向于向使用者传递信息与知识等资源。


     陈昌凤结合自身多年一线工作、教学、研究经验,报告紧密联系现实,深入浅出、见微知著,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